财税动态

委员建言:设文化保税区,让文化“走出去”


  文化保税区就是将保税区已有的针对普通商品的保税政策及通行做法,运用在文化贸易领域。
  
  文化企业可享受“免证、免税、保税”的特殊政策。
  
  租赁办公场所、厂房和物流价格都有所优惠,大大降低文化生产与文化贸易活动的运营成本。
  
  主要开展艺术品复制、国际画廊、海外艺术品拍卖、国际艺术品展示交易等业务。
  
  部分艺术品复制需要用到大量的进口设备及耗材,设备和纸张需要大量的进口,保税区可为这类企业节省营运成本。
  
  可利用保税区仓储空间为拍卖企业提供专业的艺术品储藏服务。
  
  可探索在区内或网外地块开展海外艺术品备案状态下的拍卖业务。
  
  “山东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走出去迫在眉睫。”省政协委员、中共青岛市委党校科研部教师马达提交的提案是关于在省内设立文化保税区的。如果能成功设立,在文化保税区内文化企业可以享受“免证、免税、保税”等多项特殊政策。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文联副主席牛鲁平也就山东文化事业提出建议,建议统筹做好全省文化事业发展顶层设计,增强文化事业的普惠性。
  
  要抓住第三轮文化机遇
  
  马达说,从2008年开始,文化产业发展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被认为是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各地政府特别是东部省份从十一五开始,均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到计划支柱产业或优先发展产业。今年又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齐鲁文化。”
  
  马达认为,发展文化产业从2008年开始形成了一系列动作,“第一轮为税收返还推动发展策略,地方政府采取让利于民的策略,形成了一轮创办文化企业的高潮;第二轮为造平台运动,平台涉及实体平台、节会平台和虚拟交易网络平台,在扶持资金的引导下,全国形成5000多个创意园区,山东省文化产业园区数量达到300个以上,山东文博会为首,各个地方纷纷举办城市文化产业或文化相关主题文化产品交易会。”
  
  而第三个时期正在形成,为内容和效率提升阶段。“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必备要素的形成,文化产品是否可以适应市场,能否让省内外甚至国内外优秀文化产品形成‘鲶鱼效应’促进我省文化产品迅速与国际接轨。”马达说,山东省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走出去迫在眉睫。“建议省委、省政府积极推动山东省争取创办文化保税区。”
  
  多地已试点保税区政策
  
  马达介绍,文化保税区就是将保税区已有的针对普通商品的保税政策及通行做法,运用在文化贸易领域,并根据文化产品的存储、展示、交易、创意、设计、生产等特点,运用保税区的特殊政策,进行政策资源整合和制度创新,形成适应文化产品生产规律、促进文化对外贸易发展的专门保税经济区域。
  
  “在文化保税区内,利用保税区‘入境不入关’的优势,文化企业可以享受‘免证、免税、保税’的特殊政策,同时租赁办公场所、厂房和物流价格都有所优惠,大大降低了文化生产与文化贸易活动的运营成本。”马达说。
  
  他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利用浦东“先行先试”以及保税区政策优势,在外高桥保税区率先搭建了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2011年3月11日,北京国际文化贸易服务中心在临近首都机场的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奠基开建,这是国内首个依托空港保税区建设的“文化保税区”。
  
  马达介绍,在保税区内可主要开展艺术品复制、国际画廊、海外艺术品拍卖、国际艺术品展示交易等业务。由于文化保税区主要面对的是国际交易,对国内艺术品交易的影响不大,“外国人如果在保税区买了艺术品带回国内,同样需要交纳进口关税等税费。”
  
  马达分析,如果申请成功,济南-济宁-泰山一线的内容资源,结合青岛-威海-烟台一线的对外贸易优势和保税港区以及东方影都、电影交易中心等项目的优势推动,可以形成强强联动的重要推动力量,从而形成富有山东特色的文化走出去战略。
  
  做好文化发展顶层设计
  
  牛鲁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于山东省的文化建设她有几点建议。“现在山东的文化建设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山东文化在全国推介力度不够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仍存在不均衡的现象;基层文化发展只重视硬件达标,实际利用效果不够;激励文艺创作出精品的机制仍不尽完善;适应人民需求的文化惠民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等等。”
  
  
  她说,究其原因,一是各级各界还没有从思想深处真正重视文化在时代发展中的重要价值,造成内生动力不足,推进文化工作往往口头重视多,抓落实抓推进的力度小;二是存有文艺界不良现象是全国“通病”的思想,治理整改还缺乏敢于碰硬的勇气和措施。
  
  她建议,要统筹做好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建立推动文艺精品创作的有效机制,大力增强文化事业的普惠性,还要努力造就德艺双馨的文化人才队伍。“要科学制定全省文化事业发展的长期规划和近期打算,列入整个文化山东建设大盘子统筹推进。”
(中国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