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环球税收:热热闹闹又一年
●欧美两反避税方案夹击,银行保密制度土崩瓦解
●跨国公司虚心“整改”,暗中寻找避税新方案
●部分国家税改遭遇挫折,只得选择务实之路
纵观全球税事,从没有哪一年能像今年这样,有如此多的国际报告公布,有如此多的双边或多边协议签署,又有如此多的税收争议在跨国企业和各国政府间发酵或消散……然而,国际税收新秩序的建立是一个持续过程,很难说存在某个元年或拐点,巨变不会产生于朝夕间。正可谓,新趋势到来的同时,旧篇章正“温和地步入良夜”。
银行保密制度面临土崩瓦解
如果说“反避税”是今年全球税事的主旋律,那么指挥奏响这一旋律的,依然当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打击非法离岸逃税这方面,由二十国集团(G20)推动、OECD主导的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机制雏形初现,标志着全球为合作废除银行保密制度所作的努力正结出果实。
今年7月,OECD先是以报告形式发布了金融账户信息自动交换全球统一新标准,即共同报告标准(CRS)。根据CRS,一国主管税务机关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机构获取银行账户信息,并自动与其他国家的主管税务机关进行交换和共享。
10月,在德国柏林召开的OECD税收透明度和情报交换全球论坛上,包括德、英、法、意、卢森堡、阿根廷、韩国、新加坡、南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和泽西岛等在内的51个国家和地区代表签署了一项建立在CRS基础上的《多边主管当局协议》,另有30多个国家承诺在2018年加入。
根据该协议,自2017年起,签约国和地区的金融机构必须在2015年12月30日记录下其账户中的原有存量,2016年1月1日确定新客户的税务定居点。首次数据信息交换将于2017年9月进行。因此,该协议的签署也被认为是G20打击逃税目标下取得的具体进展。
不过,若论及金融账户信息交换机制,并未签订上述多边协议的美国却仍是棋先一着。今年7月1日,四年磨一剑的《海外账户税收遵从法案》(FATCA)正式生效。目前与美国正式签署及视同签署跨政府协议的国家及地区已超过100个,较年初翻了不止一番。虽然,为促使美国及国外银行和金融机构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以适应FATCA的要求,美国国内收入局仍将2014年——2015年定为实施FATCA的“过渡时期”,但不少国家的大型银行早已进入行动层面,FATCA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已经开始显现。
在两面夹击的现实逼迫下,连作为银行保密制度象征的瑞士早已低下了头,并承诺将于2018年签署《多边主管当局协议》。这种局面进一步促使全球不少“避税天堂”开始经历态度上的转变,银行保密制度面临土崩瓦解。
跨国企业的税收逃亡不会终止
与多数主权国家在税收信息共享方面出现合作态势不同的是,大多数跨国企业虽然在全球讨税潮中有服软表现,但事实上却一刻未弃税收筹划之心。面对不断的“找茬”,他们要么用脚投票,要么创新手段,持续演绎着“择木而栖”的税收逃亡。
今年,美国大型企业因追逐低税而兴起的倒置并购交易风潮终因“汉堡王改嫁加拿大”而闯入公众视野,井喷式的交易数量反映出美国现行税制与企业现实需要的巨大落差。
可是,出走他乡就一劳永逸么?其实在欧洲,讨税气氛更为紧张,尤其是英法两国,对那些非母国巨头企业的态度一向是:“榨”出税来!跨国企业在这里待得并不消停。
如今年3月,雅虎宣布将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大陆运营活动中心由瑞士转移到爱尔兰。4月,谷歌表示接受来自法国税务机关的纳税评估。6月,欧盟宣布深入调查爱尔兰、荷兰和卢森堡三国对苹果、星巴克和菲亚特的企业税务处理事项,到了9月,欧盟委员会更是高调宣布,将对苹果公司30余年来与爱尔兰政府签署独家优惠协议以避税的行为开出数十亿欧元罚单,并对星巴克与荷兰、菲亚特与卢森堡的避税协议继续展开调查。
在亚洲,印度对大型跨国企业转移税收的打击一贯趋严,税务部门和外企之间屡屡爆发纠纷。今年2月,印度与英国沃达丰之间有关26亿美元税款的谈判一度破裂。10月,亚马逊也爆出在电子商务交易方面与印度卡纳塔克邦税务局产生争执,诺基亚的印度手机工厂更是因税务纠纷而宣布停工。尽管近日印度法院对于荷兰壳牌、沃达丰的税案判决出现缓解迹象,但该国与国际投资者的关系恐怕仍一时难以修复。
面对当前的国际环境,跨国公司一方面强化纳税遵从,开始明确地转向转让定价风险管理,避免受罚,另一方面也在探索新路,不愿在税务安排方面完全束手就擒。
仍以当前全球市值最高的苹果公司为例。上个月,苹果公司发行了价值28亿欧元的债券,利率比美国国债还低。值得留意的是,这是苹果公司第一次发行以美元以外货币计价的债券,目前苹果公司拥有超过155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其中的1371亿美元滞留在海外,如果苹果公司将一部分现金转移到美国,它将被收取高额税收,但若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再转移回美国,则可以避开征税,这无疑又是一个妙招。
数字经济税收的建立遥遥无期
今年OECD主导的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计划交出了第一张答卷:OECD于6月通过了BEPS行动计划中的7项产出成果(3份报告、4份国际税收规则草案)和1份针对这些成果的解释性声明,并于9月对外发布,11月在G20领导人澳大利亚峰会上获得背书,从而成为推动各国更新本土税法和税收协定的催化剂。
但作为阶段性成果的第一项,报告《关于数字经济面临的税收挑战》指出,数字经济不断产生新的运营模式,这些运营模式更多依赖无形资产,使得往低税率地区转移变得很容易,而税务征管系统又暂时难以跟上。
从政治角度看也同样如此,BEPS计划参与国在数字经济问题上有重大利益分歧,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欧洲方面倾向对数字经济出重拳,纳税要向传统经济看齐,而美国则倾向给予数字经济一定支持,不愿染指过多。例如,英国政府眼下就呼应法德政府曾经提出的“谷歌税”(即一种单独设计的互联网税制),计划出台“利润转移税”,来防止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利用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税率差异避税。
针对这种单边态度,欧盟委员会高级税务专家组曾于今年8月发表了一份有关数字经济税收制度的报告。报告指出欧洲现行税收制度亟须改进,但并不需要为数字经济单独设计税制,否则就背离了税收的中立和简化原则,同时也不利于欧洲数字化单一市场的发展。
当然,各主权国家都有权利自定税制,并偏向自己关注的领域,共识和行动的缺乏必然导致一些国家开始了各自的摸索。仅以如何对待比特币交易为例,美国国内税务局今年2月表示,对比特币及其他可自由兑换的虚拟货币应该像股票一样征税,日本官员表示正在讨论从财产税角度对比特币征税的可能性,而新加坡税务局却给出了对比特币课征货物和劳务税的指引。立法层面上,对比特币持支持态度的英国已准备起草有关的征税法案,澳大利亚税务当局日前则发布了一份针对比特币的税收准则,意味着澳大利亚政府将电子加密货币正式列入了现有的立法构架。
各国对税收政策的运用更趋务实
正如在全球反避税的热潮中,许多国家已准备修改其国内税制一样,如今各国在运用税收政策时更加视野开阔,更具合作思维,更少强人政治之风,因而也更加务实。
对于爱尔兰来说,今年就是一个“识时务”的关键点。10月,爱尔兰宣布将逐步更改税制,被称作“双重爱尔兰”的避税条款将不再对新公司开放,现享受该条款的公司也将于2020年前被逐步取消这个权力,并指出除堵塞漏洞的预算法案之外,政府正计划为“知识资产”制定新的税收优惠政策。评论认为,爱尔兰此次修法并不是特别激进,其主要目的在于安抚国际社会的情绪。
相比之下,澳大利亚政府面临的压力则基本来自于国内。7月,澳大利亚正式取消推行刚满两年的碳税,成为在推行碳排放交易的国家中,第一个决定取消碳排放税的国家。此举虽被反对党评为“短视、机会主义、自私”,但这种暂时放弃“走绿色经济必由之路”的理念,而遵循一国经济利益格局和政治倾向改变的做法,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顺势而变的情况也发生在日本。今年4月,日本将对其经济至关重要的消费税从5%上调至8%,然而此举随后被认为抑制消费,是将经济打回原形的罪魁祸首。如此情形下,安倍政府不得已又于年末宣布:将消费税在2015年10月从8%提高至10%的原计划推迟一年半。未来财政如需平衡,仍可伺机再提高消费税,堪称又一个无奈之下的务实之举。
英国政府的处境可谓最为复杂。今年10月,在举世瞩目的苏格兰公投中,为求维持英国统一,毫无退路的卡梅伦在公投数天前,紧急联合三大政党领袖,签署了一项保证协议,承诺在苏格兰不独立的前提下,赋予其福利、税收与经济方面更多权力。如今,税权下放问题依然在“将着卡梅伦政府的军”,伴随着税权下放的进程,英国社会也可能将继续震荡。
(中国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