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胀风袭全球 全球应对价格之涨
自上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萧条开始,芝加哥自由经济学派和凯恩斯学派一直就政府宏观调控的合理性争论不休。争论的核心是,经济走向的指南针到底是隐藏于市场的演进中,还是显现于政府运筹调控中。时过境迁,自然资源日益紧缺,人力资本价值不断抬升,都持续体现在产品的价格上。更令人不安的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生产要素价格高企问题和经济发展衰退问题一同凸显。很自然,宏观调控再次走到台前。2011年——
经济环境
通胀风袭全球
2011年,对抗通胀已成全球经济主题。更为棘手的是,全球各国通货膨胀指数尚未见顶。专家、学者、市场等多方人士均认为,第二或第三季度各国的通胀才可能陆续见顶,全球联动抗通胀正成为金融危机后又一共同命题。
登陆欧美
1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达2.4%。对欧洲央行来说,这一数据似一记当头棒喝,令欧洲央行官员如坐针毡。是否应该继续近两年以来的宽松货币政策,成为当前欧洲央行官员们最重要的议题。糟糕的是,他们的分歧不小。
欧洲央行理事奥潘尼德斯此前表示,预计欧元区消费物价指数会回落,现在没有必要调整货币政策立场。然而,冰冷的经济数据没有支持他的一席谈。家庭支出额占欧元区1/4的德国近期的消费物价指数仍在上升,这预示着欧元区通胀问题愈发严峻。
对于即将出炉的欧元区2月份的通胀数据,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欧元区通货膨胀形势不容乐观,2月份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幅很可能高于1月份,预计通胀率超过2%警戒线的状况仍将持续。”
还在执行总额达6.5万亿美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美国显然没能独善其身。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已连续7个月持续攀升。1月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增长1.6%,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增长1%,尽管这些数字离美联储设定的3%的通胀警戒线还有一段距离,但是未来通胀预期的压力显然存在。
面对尚未完全从金融危机泥潭中爬出来的美国经济,关于货币政策立场的分歧很自然出现在美联储内部。有人提出美联储需要对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作出调整,不过美联储前副主席科恩在日前表示,如果通胀预期依然可控,实际上美联储不需要采取部分人士主张的某种回应。“全球商品价格上涨不利于美国经济复苏,但只要通胀预期依然可控,美联储可能不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政策行动以对抗通胀。”
2月28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为二十国集团准备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造成小麦、糖、棉花、金属、石油及其他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不是某些人认为的投机交易,而是全球消费需求增长过快导致的供不应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兼副秘书长Pier Carlo Padoan表示,虽然很难区分导致大宗商品上涨的是金融因素还是结构性因素,但供求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滞留亚太
虽说欧美两地对通胀风的来袭还存在争议,但是亚太地区则已然感受到了通胀风的威力。
“近两年以来的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全球货币总量的过度宽裕,天灾人祸则致使全球农产品、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不断飙升。因此,全球各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日渐突出。”上述银行业分析人士指出,而且,当前中东局势前景难料,在此状况下,预计石油价格仍会持续上扬。因此,通胀预期很难在短期内降温,反而很可能将愈涨愈高。
该分析人士继而指出:“新兴市场国家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所需的大宗商品进口量始终处于增长状态,且受粮食价格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通胀压力更为明显。”越南已经成为通胀最为严峻的亚洲国家,该国2月份CPI涨幅高达12.31%,创下两年来的最高水平。新加坡1月份的CPI涨幅同样创下两年来的新高,达到5.5%。
尽管,中国由于CPI权重调整,1月份CPI同比涨幅低于此前市场的普遍预期,但是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则认为,CPI权重的调整并不会从根本上影响通胀上涨的预期。“虽然食品类权重下降至31%,居住类权重上升至17.4%,但是房租上涨压力较大。同时,输入性通胀风险也逐步加大。”
财税政策 民生为要 遏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发展从来都是一对矛盾体。在市场已经达成一致利用货币政策严防通货膨胀上涨势头的政策背景下,如何通过财政政策的闪转腾挪继续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自然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议题。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取向定调为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即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则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虽然看上去财政政策未有变化,但对于税收的多方位调整,对于财政支出向民生性的倾斜,业内人士表示,这些不变中的变化,表明政府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决心,彰显了政府对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睿智。 财政支出,关注民生 “在货币政策回归稳定的同时,还要继续带有扩张色彩的财政政策,这其中是有四个很现实的问题不能回避的。”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近日分析指出,首先便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所投入的大量项目,在后期还需要配套建设资金的支持。其次,在政府加大保障民生工程投资方面,今年明确提出的1000万套保障房目标,需要财政政策在尽可能地筹集资金方面发挥其功能。医改等公共投入对资金的需求也会进一步加大。此外,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尽管总量很大,但实际上仍然严重供不应求,级别低、欠账多,发展遇瓶颈。最后一点,便是与当前通胀的结构性特征有关,食品、房价是CPI上涨的主要因素,而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保障食品价格稳定、住房价格稳定都有重要影响。 “市场化以来,已经很少出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加稳健的货币政策的这种组合,通常这种组合的信号也是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一个先导。”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马蔡琛博士告诉记者,财政政策虽然作用的力度非常直接,效果也很明显,但因为决策过程相对漫长,作用力度过于激烈,因此,往往在使用时比较慎重。虽然现在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的组合,但财政政策可能也会逐渐有一些在作用力度和结构上的调整。 对于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日指出,2011年将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加大对“三农”、欠发达地区、困难群体、社会事业等的支持力度。其中“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力度,试点城镇无收入居民纳入保障范围”等尤为体现财政支出对民生的关注,这无疑也间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 财政投入,促结构调整 事实上,从这几年的财政政策来看,无论是前几年的稳定政策,还是从2008年启动的积极的财政政策,都突出了对结构调整发挥作用这样一个特征。比如,去年的财政政策更多是依附于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结构的调整。 据财政部相关专家介绍,2010年,从三大需求拉动GDP增长情况来看: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和进出口分别拉动GDP增长3.9%、5.6%、0.8%,与2009年相比,2010年的明显特征便是进出口方面的拉动,由2009年的-3.7%,转为去年正的0.8%,正负相加,外需拉动GDP增加相当于提高了4.5%,因此可以说,财政政策实际是取得了一定效果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分析认为,之所以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要发挥财政政策在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目前,世界经济复苏进程缓慢,复苏动力不足。国际上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际金融危机并没有结束,不能排除出现反复的可能。在这种国际经济背景下,为保证中国经济由“回升向好”向“稳定增长”转变,仍然需要积极财政政策的支持。 在花旗中国研究主管沈明高博士看来,今年的政策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差别性的需求,即积极的财政政策还是要来刺激国内的需求,来调整结构,而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抑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 平衡预算,从税改开始 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国民经济面临的困难很多,但财政形势严峻则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矛盾。必须充分重视财政问题,实施近中期内全面振兴财政的政策计划。争取用十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标本兼治、长短结合、由近及远、综合治理的办法,壮大财政实力,建立起平衡、有后劲和职能健全的财政。这是防止恶性通货膨胀,实现经济全面好转的必要步骤。 记者注意到,今年已经明确要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在马蔡琛看来,虽然未来在这一项上的减税规模不会很大,但却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包括正在研究的车船税改革等都是值得期待的税收调整措施。目前,中国推行的是结构性的税制调整,即有增有减,各项新税收政策的出台时机也会根据当时整体的经济发展态势,包括通货膨胀水平来选择。 美、日两国以往的经验证明,扩张性财政金融政策必然引发政策性通货膨胀。日本政府高度重视预算平衡的问题。为实现预算平衡,消除赤字,经过十年艰巨努力,实施了“重建财政计划”。专家认为,目前中国财政赤字数额较大,除账面硬赤字多外,按西方口径计算的预算赤字更大,如再加上挂账、潜亏等因素,赤字问题十分突出。因此,坚持预算平衡的原则一定不能动摇。在制定年度财政收支计划上,要逐步减少赤字,这是防治通货膨胀的必要条件,也是国民经济实现稳定增长的重要标志。 据谢旭人介绍,中国的预算制度改革就是要建立一个由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完整透明的政府预算体系,把政府各方面的收支都纳入到这一预算体系种,通过预算来全面反映政府的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经过努力,2010年已向全国人大全面报告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启动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力争2013年正式编制全国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当然了,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基础还不稳定,还需要拉动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需要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因此,在经济基础不稳固,尤其是民间资本还不是很活跃之时,如果积极财政政策撤出,内需又不旺盛,经济增速一但下滑,可能就业问题就会更加严峻。”马蔡琛说。 |
货币政策 引“流”入“实” 各国不断高企的通胀及不断升温的通胀预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陆续采取紧缩货币政策的措施。而货币政策的日益紧缩将成为通胀阴影笼罩下的全球的必然趋势。 加息:锤声此起彼伏 日前,越南与俄罗斯央行前后紧接着宣布加息。2月22日晚间越南央行宣布,再次上调基准利率至12%,这也是该行在一周内第二次宣布加息,该行2月17日曾将基准利率由9%上调至11%。2月25日俄罗斯中央银行宣布,自2月28日起将再融资年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从原来的7.75%提高至8%,其他多项业务利率也相应提高25个基点。 而在过去几个月,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国家均纷纷步入加息的大军之中。印尼、泰国、印度、韩国等都已有多次加息的记录。 从去年以来,一直冷眼旁观新兴市场国家纷纷加息的欧洲央行也已经开始无法“淡定”。“在通胀率无法在短期内回落的情况下,外界对欧洲央行及英国央行加息的预期在不断加大。预计,欧洲央行和英国央行很可能在第四季度重启加息。”一位银行业内分析人士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由中东动荡局势导致的国际油价的不断飙涨,同样令美国不安。” 至于中国,采用利率调整抑制通胀的措施也仍将持续。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年内中国央行仍会有3-4次的加息,而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同样将继续上调,预计到年底将达到23%的历史高位。而最近一次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就在3月份。” 流动性:围堵还是疏导 事实上,除了上调利率抑制通胀外,中国央行同时收紧了信贷政策。日前,业内有消息传出,工行、建行、中行、农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2011年的计划新增贷款规模已经基本确定,即与2010年的实际新增贷款规模相差不大,合计约为2.85万亿。“当前各家商业银行银根不断收紧已是事实。”上述分析人士指出。 该分析人士继而表示:“过去几年为了刺激经济发展,银行信贷规模大幅增长,这的确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流动性过剩。而想要打赢抗通胀这场战役,今年的M2增幅必须控制在16%以下。”鲁政委表示,在经过1月份的新增信贷超万亿的情况下,预计央行将在3月宣布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2月的银行新增信贷将降至6500亿左右。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中国政府抑制流动性方面做得相当聪明。首先,政府观察流动性大量流向房地产市场,因此大力出台各项措施,从而将资金逼出房地产市场。接着,为了防止流出房地产市场的资金转而流入股市,政府又接连宣布加息举措,从而成功将资金吸引至银行。最后,为了防止银行吸收大量资金后又将资金放贷出去,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通过这三个环节,央行成功将流动性冻结。” 不过,孙立坚进而指出,在当前的中国,即使没有银行的放贷,市场依然并不缺乏流动性,一方面有大量的民营资本存在;另一方面在当前全球货币政策步伐并不一致的情况下,国际资本流动还是比较便利的,而这将使得中国的紧缩货币政策的成效大打折扣,尽管我们已经采取了比较严格的资本账户管制。 因此,孙立坚认为:“当务之急是政府需要打开一条引导民营资本有效流向实体经济的渠道,而非拥挤于金融体系,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通胀难题。”记者 付碧莲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