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新闻

志灵:对“化税为薪” 不可太乐观

         在即将开幕的全国“两会”上,全国工商联将就涉及民营企业的一系列问题提出19个团体议案。其中一份提案认为,虽然中小企业普通职工的工资水平在增长,但与经济发展形势和全国职工工资总体增长水平相比,明显偏低且增速偏慢,加剧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格局。为此全国工商联建议,进一步给中小企业减税清费,大幅提高个体户营业税的起征点,使企业有为职工增加工资的条件。

      全国工商联的这个建议,在去年收入分配改革被热议时就曾提出,当时被媒体形象地概括为“化税为薪”。仔细分析,这一建议有两层意思:一是普通职工收入确实应该提高,要使之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二是中小企业属于微利经营,现有条件下为职工涨薪“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先有国家对企业减税“让利”,企业才能为职工涨薪。

      “化税为薪”的建议,来源于“加薪影响企业发展”的判断。这一判断客观地反映了当前中小企业税费负担沉重、经营成本高昂的现实情况,同时,也代表了近年来一种比较普遍的声音,即认为提升普通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的工资,与中小企业的生存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似乎提高工资和扩大就业“水火不相容”。这样的声音,总会出现在每一次各地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的节骨眼上,其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是在工会大张旗鼓推动企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时候。甚至一些知名经济学家也表达出类似的担忧:工资集体协商是玩火游戏,会搞垮中小企业,云云。

      但实际上,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早就有专家指出,我国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并不合理,由于标准过于宽泛,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也被列入其中。对这一点,工信部也曾坦承并且表示,要研究如何进一步合理界定中小企业标准。在一个很宽泛的概念之下,笼统地说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科学性、准确性难免要打折扣。更何况,据专业研究机构研究,即便同为中小企业,分属不同行业,劳动力成本对企业利润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

      一个需要严肃对待并且科学论证的问题,若差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中小企业的劳动力成本是否影响企业发展,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至少应该通过对不同类型、不同经营状况、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分类取样,在深入细致的分析之后才能得出结论。事实上,这一看似技术性的细节问题,其解决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普通职工的工资能否真正得以提高。

      由于劳动力成本是企业经营成本的一部分,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很难指望企业主动为职工加薪。即便“化税为薪”的说法有理有据,也不能说明企业一定会让政府的“让利”自动转化职工薪水的提升,一些企业完全可能以为职工加薪的名义,为企业争取减税的结果,却依然借助和职工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对职工宣称自己没有加薪的能力。毕竟,给企业减税是一项公共政策,给职工加薪则需要一个个企业来具体落实,两者能否结合成“化税为薪”之果,对此,不能做过于乐观的估计。

      当前,普通职工工资的增长,主要还得靠工会组织代表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来争取。但是,目前在一些地方,工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有流于形式之嫌,这除了由于工会组织体制上的原因导致工会“不敢谈”外,也与没有这方面的专业信息和数据有直接关系——这使得工会组织在与企业协商时,面对企业提出的劳动力成本过高无力涨薪之类的借口,拿不出有说服力的博弈理由和依据,从而使工资集体协商流于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职工利益代言人的工会组织,应当多做一些这方面深入细致、科学严谨的调查研究,从根源上澄清“加薪影响企业发展”这个似是而非的问题。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