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新闻

中国本土酒企成本高昂 中小型酒企吁减税

          70多岁的高林已经在中国从事了十余年同葡萄酒有关的工作。谈到近年来的葡萄酒产业快速膨胀,高林坦率的说,以蓬莱为例,如果中小型酒企不在品质上提升,5年内将有一批在竞争中消失。

  对此丛雁鹏局长也并不讳言。在他看来,蓬莱当地的葡萄酒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的竞争压力来自於洋酒的冲击。

  丛雁鹏说,国际主要的葡萄酒产出国都将葡萄酒列入农产品深加工产业,不但没有高昂的税负,而且会给予各项补贴。在国外的土地私有制下,一些传承上百年的酒庄已经无须承担土地成本。加之先进的酿造技术,这些洋酒进口到中国市场後极具竞争力。

  反观中国本土酒企的境遇:内地将葡萄酒列入轻工业制成品,在消费环节中需徵收10%的消费税。土地成本方面,一间酒企若要建设自己的种植基地,则需要从农民手中租赁土地。在蓬莱,一亩地的年租金在600至1000元之间,此外前三年每亩还需投入万元的养护管理费用。一般的小型企业很难负担这些费用,他们多选择从果农手里收购葡萄。果农为了增产增收,无法保证果品质量。用这种葡萄酿出的酒,其竞争力可想而知。

  自建基地降低成本

  与意大利合资的烟台海市罗迪酒业公司副总经理杨贻功告诉记者,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公司采取自建基地、采购葡萄和进口原酒国内灌装出售的综合策略。他们从智利等地进口的原酒,由於中国与智利有关税协定,不但总体质量优於国产,而且价格也极具竞争力。作为蓬莱葡萄酒行业的主管部门,丛雁鹏局长就希望通过媒体呼吁为葡萄酒消费减税。

  此外,酒类销售结构不合理,也一定程度抑制了内地葡萄酒的需求。杨贻功告诉记者,以他们公司的进口酒为例,一支品质中等的红酒成本价只需20多元,但在商场卖到近300元。“有媒体说我们是暴利,其实一支酒我们生产企业的利润只有个位数”。杨贻功说,这其间的巨大差价其实包括了层层经销商的利润,而更多的则是商场超市所收取的进场费、条码费、店庆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

  位于蓬莱的威泰庄园葡萄酒公司总经理吴长座告诉记者,在欧洲,超市里一欧元的葡萄酒非常普遍,卖到三欧元就属於品质很好的酒。这样的价格,使得葡萄酒在欧洲成为一种日用消费品。他称目前国内葡萄酒终端价格的畸高严重阻碍了行业的发展。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