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新闻

大方撒钱不如大方减税

        长江商报消息

  西越

  最近,不少地方政府纷纷提出加大对企业的财政扶持力度。比如珠海市决定拿出8.9亿元作为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比如青岛市某区出台十条经济发展扶持政策,决定每年安排10%的可支配财力,对全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给予扶持。此外,深圳、厦门、云南等地也有类似动作,不知道这算不算传言的“地方投资7万亿元”中的一部分。

  财政扶持政策主要是财政部门根据政府产业发展规划,运用财政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扶持企业做大做强,促使经济长期健康发展。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一种重要手段,财政扶持可以缓解企业资金紧缺,引导产业发展方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不过,在经济增速放缓,出口下滑,房地产行业受打压,各地土地财政吃紧,建设项目受影响,税收受到较大冲击,财政收入大幅回落的背景下,各地财政扶持政策恐怕更主要的是为了“稳增长”,假产业规划引导而行。“稳增长”不只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也是各地政府的现实问题。今年上半年,全国税收收入为54932亿元,同比增长9.8%,增速同比大幅回落19.8个百分点。按可比价格计算,上半年我国GDP同比增长7.8%,财政收入与GDP保持基本同步,这是多年来罕见的。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状况确实非常糟糕,尤其是财政增速大幅回落,对各级政府的压力可想而知。

  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税源的规模也就是GDP的规模,税收收入应与GDP保持基本同步,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是,我国的财政支出压力比较大,尤其是行政开支庞大,需要以较高的税收幅度来维持正常或不正常的、包括三公消费在内的行政性开支。一旦税收大幅回落,开支压力就会骤增。前些时,我听一个官员说,由于该区利税大户某企业行情不振,利润下滑,该区税收立马捉襟见肘,“连发工资都困难”。这当然是席间的笑谈,但财政收入滑落,确实让官员忧心忡忡,而直接给企业“输血”,搞急救,无疑是希望企业度过难关。

  大方撒钱能给企业打强心针,但优势比较,不如大方减税。首先,政府撒钱虽然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仍有把政府当经营主体,以行政干预市场之嫌。减税则是尊重市场的做法,会大大激发经济活力,刺激企业增产开工,扩大就业,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恶性循环。其次,直接撒钱是定点投放,只会让少数(重点)企业受惠,众多处境艰难的中小企业无缘此福气。如果把有限的扶持资金像撒胡椒面一样都撒一点,又达不到扶持重点和引导的作用。而减税是普惠的,能从更大的面上去培育经济元气。同时,结构性减税对整个经济发展具有无形的引导作用。再者,政府拿钱去支持部分企业,这个钱要么靠多收税费来补充,要么要靠债务融资来维系,前者使困境中的企业雪上加霜,后者助推货币超发,最终都要转嫁到所有市场主体身上,貌似大方的撒钱行为有损不足而奉有余之虞。合理的减税不存在收东家补西家,也不存在市场主体为获财政扶持而竞奔的情况,有利于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

  宁愿以扩大支出的方式来给企业撒钱,也不愿意进一步减税,这是一种“路径依赖”。因为,既然有名目繁多的支出理由,也就有名目繁多的收税理由,只不过,收税积极而又分厘必究,如何花钱却往往变成一笔糊涂账,手头宽绰而又花钱糊涂,为寻租埋下伏笔。减税则可能带来财政赤字,财政在公共福利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意味着会动公职人员的奶酪,要削减三公消费,都有可能由奢入俭难。所以,大方撒钱总有充足动力,大方减税则缺少意愿。

  近些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结构性减税政策,但税负在发展中国家仍是最高的。在当下非常时期,政府与企业、民众共度时艰,需要进一步出台减税政策,税收超GDP增长部分都可视为减税空间。减税才能解困,企业没有生存问题,才能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减税就是为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更重要的是,可以借减税之机限制政府收入增幅,压缩三公消费,为建立透明的现代政府奠定合理的税收基础。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