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前景堪忧 专家呼吁重视税收政策
地方债的高筑以及通胀的高企已经证明,2008年所实施的大规模财政注资的财政扩张政策不具有可持续性。货币政策可以直接加速流动性的释放,其后遗症比财政政策更可怕,频繁使用,最可能带来的结果就是经济还没有刺激起来,通胀已起,并致使经济滑向滞胀的局面。在经济萧条的当下,应该考虑实施以减税为重点的税收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税收政策是更好地扩大内需的方法,除了结构性减税,当前更要实施普惠式减税,尤其要提高中产阶级,这些在平均收入之上、消费能力强劲人群的可支配收入。
本报记者 张萧然报道
自7月11日零时,国内成品油价格再次下调,汽柴油分别下降420元/吨、400元/吨。卓创资讯数据显示,经本次调整,全国约有67%省市地区的93号汽油将跌入6元时代,柴油除北京上海之外将全面进入6元时代。
这是本年度国内成品油价格第五次调整,也是罕见的连续三连降,更难得的是,这次调价前发改委首次提前透露调价信息。但从全球经济形势以及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的现状来看,这次降价又是势在必行。
全球经济正透露出越来越浓的严冬气息。自二季度以来,钢铁、煤炭、电解铝等大宗商品价格全部跳水,煤炭被预判结束了“黄金十年”。随着价格的下跌,这些行业也因此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
以上信息在7月10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宏观数据上也有体现:6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2.1%,环比下降0.7%,连续4个月出现同比负数。工业原材料价格的下滑曾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下游制造商的成本压力,但值得关注的是,上半年出厂价格跌幅已超过购进价格,需求萎缩严重。
工业价格、生产动力和利润显著下滑,尤其是生产中间产品的行业遭遇寒冬,这意味着工业乃至整个经济呈现收缩态势。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7月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6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再次回落0.2个百分点,跌至50.2%,并一举创下7个月来的低点。
PMI距离经济荣枯线只有0.2个百分点,这预示着经济下行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即将公布的二季度GDP增速破8的可能性较大,数据再次击碎了一些专业人士“中国经济已经软着陆,即将触底反弹”的判断。
经济下行风险加大也是央行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两次降息的直接动力。7月5日晚间,央行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值得注意的,这次实行的是非对称降息,一年期存款和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下调0.25和0.31个百分点。
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李慧勇看来,“通过降低资金成本、刺激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的用意非常明显。”两次降息之后一年期贷款利率已经下降了170个基点,相对于降息前资金成本平均下降了30%,其累积效果已经非常可观。预期未来3-6个月降息对经济增长的刺激效果将逐渐显现。
从行业上看,在资金成本趋势性走低的情况下,李慧勇表示,资产负债率较高以及财务费用占比较高的公用事业、房地产、轻工制造、交通运输、有色金属、纺织服装、黑色金属、农林牧渔、建筑建材、机械设备等10大行业将明显受益。
但同样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的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沈国兵却提醒,要慎用货币政策,种种迹象显示,货币政策已成为央行重磅出击的组合拳。2011年地方债的高筑以及通胀的高企已经证明,2008年所实施的大规模财政注资的财政扩张政策不具有可持续性。
沈国兵指出,货币政策可以直接加速流动性的释放,其后遗症比财政政策更可怕,频繁使用,最可能带来的结果就是经济还没有刺激起来,通胀已起,并致使经济滑向滞胀的局面。“财政政策已经扭曲,货币政策如果再扭曲,那到时经济将一发而不可收拾。”
因此,沈国兵建议,在经济萧条的当下,我们要考虑启动“第三条腿”,即以减税为重点的税收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税收政策是更好地扩大内需的方法,除了结构性减税,当前更要实施普惠式减税,尤其要提高中产阶级,这些在平均收入之上、消费能力强劲人群的可支配收入。
根据目前美国的情形,沈国兵判断,至少还需要2年的时间走出这次经济的低谷。但李慧勇相对乐观,“稳增长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对中国经济悲观。我们维持经济2稳3探4回升(2季度经济探底、3季度企稳、4季度回升)的判断不变。”
来源:中国产经新闻
(中国纳 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