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制缺陷影响公共服务水平
近日,由西北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和 《财经》(博客,微博)杂志联合主办的“全球经济变局下的中国西部战略”国际论坛在西安举行。多位中外顶尖经济学家参加论坛,就多个热点经济问题发表了观点。
天府早报记者作为成都唯一受邀媒体,全程直击了本次论坛,并与多位知名经济学家,就西部城镇化发展、中国经济转型、税制改革等热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国家税务总局原副局长、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长
许善达
改变国内税收与税源分离的现状
“到今天为止,我国的分税制已经实行了18年,这一制度是有成效的,也实现了当时的初衷。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制度也出现了很多必须调整的东西。”作为国内研究税收制度的权威专家,许善达表示,现行税收制度中有一个重要问题有待改革税收与税源分离,“这个问题十分迫切,但现在甚至可以说还没有提高到政府的工作层面上来。”
许善达表示,所谓税收与税源的背离,就是一个地区的居民和政府共同努力创造出了税源,但是由于现行税制存在的缺陷,这个税源的税收被另外一个地区收去了,这个地区本身没有拿到由自己创造的税源所形成的税收。“通过调查测算,全国大概有92%的税收不同程度地存在税收与税源背离现象,而且还有严重化的趋势。”
许善达认为,由于税制缺陷造成地区间财政收入的扩大,然后通过中央转移支付再来调解,如果把政府税收和财政行为放到一个“黑箱”里,实际上政府做了很多成本很高、效率很低的事情。“从现在这样一个格局来看,确实影响很多地区政府给居民、企业提供公共服务的水平。所以这项改革也是中国经济恢复再平衡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发展部主任
冯奎
人口5万以上的小城镇大部分在东部
在冯奎看来,与东部相比,西部城镇化的基础相对薄弱。“从城市地域分布密度来看,全国的密度是每万公顷0.68个城市,西部地区是0.24个,东部是2.53个。此外,西部小城镇的发展也相对落后,如果从人口集聚度、经济综合实力等角度来给我国现有1.95万个小城镇排名,在前1000名里面,浙江差不多就要占到四分之一,江苏占四分之一,上海加广东占四分之一,北京、山东加起来约有四分之一,西部地区这种人口集聚度比较高的小城镇数量很少。”
冯奎表示,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后劲存在不足。“我国人口达到5万以上小城镇有750个,大部分在东部地区,中西部这样的小城镇很少。从产业来看,东部地区大量的服务业已经发展起来,吸纳了大量农民工,但是西部地区农业就业比重较高,在这一点上存在短板。”
冯奎认为,西部地区在城镇化进程中要做大、做强一些县城,使其起到集聚人口作用。冯奎特别提到,西部地区的边境线长达1.8万公里,占到全国的82%,沿线分布很多边境口岸小镇,“这些都是优化城镇形态很重要的方面。”
除了城镇建设这样的硬件问题以外,冯奎指出,西部在基本公共服务的“软件”上与东部有着明显差距。“东西地区在教育、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的差距仍然非常明显,这一点也是在未来城镇化当中应该受到重视的问题。”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任保平
推动城乡一体化释放红利空间
“从经济发展角度上讲,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过去长期支持中国经济发展的传统红利空间正在逐步消退,例如体制转轨红利、人口红利、外贸红利、资源红利等都在消失,所以在未来新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必须有新的红利空间支持未来的增长。”任保平开门见山地指出,过去,西部经济同样依赖于传统红利空间来推动,未来同样也必须寻找新的红利空间,“新的红利空间必须通过创新,特别是制度创新来释放,对于西部地区来讲,则主要是通过城乡一体化的方式来实现。”
任保平指出,西部地区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上可以形成四种模式:一是都市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以大都市和中心城市为中心,实施城市工业导向模式,通过工业和城市化协调,把城乡两个系统连接起来,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二是资源富集区,在资源开采基础上实现资源性产业反哺三农;三是农业区城乡经济一体化模式,通过发展小城镇,以小城镇为中心实现城乡两大系统联系;四是生态脆弱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模式,生态脆弱区具有抗外界干扰能力低、自身稳定性差的环境特点,可以按照主体功能区建设思路,实施移民搬迁模式,把人口移民到生态比较好的城镇地区,既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又能保护生态脆弱区免遭破坏。”
天府早报 记者 洪霁昕摄影报道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