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言农民为不交税惭愧
楚之嵋
6月4日至7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卢展工深入平顶山市、洛阳市贫困山区调研。村民段中智由衷感叹:“我常想,过去俺农民种粮交税还能为国家做点贡献,现在啥税也不交了,国家还给这补贴那补贴,俺现在一点贡献也没有,现在党委政府又在为俺农民谋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说实话,俺心里很惭愧。”卢展工赞叹说:“这就是我们的农民群众,境界高啊。”(详见6月8日《河南日报》)笔者看完这则新闻后,心里感到一阵酸楚。
一直以来,农民经济状况和城镇相比,普遍较差。但是,在一些富裕地区,部分企业和个人虽然收入颇丰,却唯恐逃税漏税无门,似乎已经成为社会的一大现象了。如今,种田的农民虽然经济收入较低,甚至食不果腹,却有着强烈的纳税愿望,并能够为不纳税而感到惭愧。在世风日下的当今,俨然是高风亮节,甚至可成为道德楷模,无怪乎省委书记会赞叹其“境界高啊”。然而,稍微有点社会常识的人们不难看出,农民之语非愚则诬。
农民现在果真啥税也不用交了吗?这是不了解国家直接征收的税和间接征的税。近几年来,农民直接缴纳的税赋项目确实不断减少,甚至国家还会提供经济补贴。但是,了解农村经济的人们都知道,农民的纳税额度,其实并没有减少,相反,在物价不断上涨的大形势下,其纳税额度也跟着水涨船高,只不过,他们没有把税直接交给国家,而是交给其它消费机构,由显性转为隐性罢了。如今,农村必备的生产用品如化肥、农药、饲料价格节节攀升,远远超过粮食价格的上涨速度。农民种田的收益,相当大一部分皆为这些生产企业获取,国家的补贴,也基本为企业所瓜分,而这些企业之所以大幅涨价并得到国家支持,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国家提高了它们的税率。此外,医疗、教育、建筑等方面的价格上涨,就像一把把无形的利刃,不断地瓜分着农民的种田收入。也可以说,农民不仅没有停交过税,而且一直在纳税,税额也一直在涨。因为在中国各种商品税价并未分开,不像外国的商品明码标明价格,另外按比例加税款,人们购买任何一件商品都知道自己交了多少税。在中国只要生活消费就要交税,抽一包烟,喝一瓶酒,都含有不低的税。因此说,农民“啥税也不用交了”,完全是不了解税赋状况的体现,也可能确实体现出农民的纯朴憨厚的一面。
可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背井离乡,到城镇打工,村中不少耕地都没人耕种,只留下一些老弱病残看家守门。由此可见,“不纳税”的农民,并没有比以前的“纳税”时代过得更滋润,这才令他们毫不犹豫地改行打工。如果说,农民真的不用纳税了,他们应该过得比以前更好,更加舍不得离开家乡,但是,现实毕竟是残酷的。他们之所以宁愿选择到城里打工纳税,竟然是因为“纳税”的日子比“不纳税”来得幸福还要实在。这不得不说是对现实的一大讽刺。
笔者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应该为“农民为不纳税感到惭愧”而引以为戒。作为制定税赋制度的社会管理者,是不可能不知道农民有无纳税的,如果他们也认为农民们隐性的纳税方式不算税收的话,将不会考虑真正为农民减轻经济压力,这无疑将加剧社会矛盾。如果农民真的不知道自己一直在纳税的话,那么,只能说明农民太愚昧了。反之,如果农民明知自己的纳税情况,却装糊涂这样说就成了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决非农民群众“境界高”。不管怎么说,这两个方面的问题,都值得社会管理者们深思,而非津津乐道并公之于众,眩人耳目甚至于引以为豪。农民可以说为不交税而惭愧,政府则不能,应为农民和农业生产实实在在地减税、减负,推出更多有力的惠农政策,让农民生活也富起来。
来源:西安晚报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