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税新闻
特困企业变身重庆纳税50强
提起中冶建工,很多人会感觉陌生,但说起重庆大都会广场、重庆奥林匹克体育运动场、重庆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大家都知道,这些都是中冶建工的代表工程。从1999年还是负债累累的特困企业到重庆纳税50强,中冶建工发展的曲线正是重庆直辖以来变化的缩影。中冶建工是怎么实现华丽转身的?日前记者带着疑问走进中冶建工探营。
冶建是公司的主业,在过去冶金项目占主项目总量的60%。随着冶建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利润日益微薄,公司领导果断决策,通过转变企业经营结构,融入地方建设,在巩固和扩展冶金市场的同时,全力推进非钢材市场占有。于是,中冶建工将经营重点放在政府投资和主导的大型综合项目上,全面介入市政交通、道路桥梁、基础设施以及安居工程的建设。经过经营结构的调整,非钢市场项目已占其项目总量的80%,冶金项目仅占总项目总量的15%,2011年,中冶建工有限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2.77亿元,在重庆市纳税50强中的排名由2010年的46位上升至29位,实现了从特困企业到百亿军团的华丽转身。
中冶建工集团交通公司总经理陈喻白介绍,中冶建工集团近年来先后承接多个轨道建设项目,其中轨道六号线蔡家车站由于该车站底板混凝土浇筑体积大、浇筑强度大,被称为百年工程。该站年内将完成主体建设,将来蔡家车站将成为仅次于两路口的轻轨车站。 见习记者 王永娟
来源:重庆商报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