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增幅陡然收窄,政府的钱袋子越来越瘪了!
财政部税政司近日发布的《2012年一季度税收收入情况分析 》显示, 今年一季度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25857.8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418.96亿元,增长10.3%。比去年同期增速回落22.1个百分点,为近三年同期最低。
税收增幅大降早在预料之中。除了结构性减税导致个税等税收收入下降之外,随着国内经济增速的放缓,工业增加值增速及价格水平都出现了回落,再加上持续了两年多的房地产调控,必然影响到以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主体的税收总收入。
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可能会让习惯了“大手大脚”花钱的各级政府很不适应。因为,从近10年来的统计来看,财政收入一直是翻着筋斗在涨,2002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不到两万亿,而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了10万亿,年平均增幅远高于GDP增长速度。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还不包括以政府“基金收入”名号出现的巨额土地出让金。
因为钱包太鼓了,花钱的冲动就分外强烈,再加上花钱机制不透明、过程少监督,结果导致乱象频出:比如说,公务员队伍越来越庞大,每年的三公经费支出惊人(有统计说达到9000亿);比如说,各地的政府机关办公楼一个比一个气派,一个穷区政府的办公楼气派堪比白宫;比如说,各级政府年底突击花钱现象屡禁不止,湖南省文化厅就曾因为采购乐器就高不就低而被民企告上法庭;再比如说,各地纷纷斥巨资引进天价树,以至于宁波一个老农开拖拉机撞断一根树枝最后被迫赔了8万元钱。
很显然,这样的“好日子”不可持续,相反,“紧日子”可能是未来的趋势。一方面,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喻示着经济增长将首先追求质量而非数量,以往的超高速增长很难再现;另一方面,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扩大内需,结构性减税的力度将越来越大;此外,随着未来预算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财政收入超额增长的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小。
其实,自从本轮调控以来,由于土地出让金的骤降(一些地方卖地收入占了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各级政府的日子已经变紧了。再加上中央对地方融资平台开始清理,自去年以来,西部一些省份的高速公路项目由于资金问题纷纷停工,滇公路甚至向银行发出了违约通知函。
一方面是政府收入在下降,另一方面政府支出的压力却不减反增。这压力一方面来自于保增长,主要是以“铁公基”为代表的投资项目;另一方面来自于保民生,主要是以保障房建设为代表的各类民生投入。
有人出主意说,政府应对“收少支多”的困境有两招:一是加强税收监管,一是减少不必要的支出。但笔者认为,如果相关的监督机制仍然缺位,这两招很可能是个馊主意。原因有二:
第一,除了增收可能导致乱收费现象卷土重来之外,加强监管其实是加重税负的代名词,而中国以宽口径统计的税负原本就不低,甚至比一些发达国家还高。中国的税负分为法定税负和实际税负两种,在实际征收中这两者通常存在或大或小的差距,这其中有的是因为减免或优惠,有的是因为成本和难度太高该征而不征。自2010年以来,为了应对财政收入减少的困境,很多地方税务部门纷纷在加强税收监管上做文章。以至于“月饼税”、“房产证加名税”等一度闹出了不小的风波。更关键的是,在中小企业纷纷遭遇成本高企、税负沉重、融资困难的背景下,进一步加重税负可能成为压垮实体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政府减支的结果,很可能是本该减的没减(比如三公支出),不该减的反而减了(比如社保投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未来5年的主基调是注重民生,可如果地方上钱包不给力,再加上监督不到位,到执行层面会不会偷工减料、能省就省甚至干脆光打雷不下雨?
笔者认为,要真正改变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的尴尬局面,需要在三个方面发力:一是深入行政体制改革,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系,各级政府收支账目必须定期完全公开,并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尽快推动分税制改革,使得各级政府财权和事权相配套;三是必须明确政府和市场的界限,政府不要当教练员更不能当运动员,而应该当好市场的守夜人,只要水活了,鱼儿自然来。财经评论员 张洪
来源:现代快报(中国纳税服务中心)
|
www.12366taxvip.com 专业纳税服务门户 -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网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