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新闻

警惕非税收入过度膨胀

 

 

  过去的一周,各省市陆续公布今年一季度经济数据。在经济主动减速的形势下,广东、江苏、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今年一季度财政收入增幅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一些地方税收下降甚至超过20%。在税收增长下滑的同时,一个新的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地方非税收入畸形增长,业内人士指出,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信号。

  财政部公开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财政收入29976.2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850.51亿元,增长14.7%,增幅比去年同期(33.1%)回落18.4个百分点。而从各地财政系统的网站上发现,许多地方财政收入的构成中,来自国税和地税的“两税”收入增长只有一两个百分点,有的地方税收收入在财政总收入中占比只有60%,而30%-40%的收入来自非税收入。一些地方为了“冲数字”,今年一季度的非税收入甚至“翻番式增长”,拉高了财政总收入。“这种情况极不正常,也极易出现财政收入的虚增和注水,这些数字究竟是真还是假,值得认真推敲。”一位长期从事财政监督工作的负责同志对记者说。

  从我省来看,因为经济增长速度主动调低,一季度两税收入明显下滑。镇江市国税部门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因外部形势复杂多变,特别是成本上升因素的作用,利润空间收窄,增值税、所得税锐减,规模以上企业对税收整体的支撑作用在下降,其辖内的一些纳税大户今年基本上无税收。该市在全省纳税百强榜上的一些企业,今年一季度甚至名落孙山,全市国税收入出现多年未见的较大幅度的负增长。

  “今年以来,我们拼了老命抓增收,挖掘一切可能的税源,但国地税的增收也只有2%左右,而要实现财政收入的开门红,只有靠非税收入来调节,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另一个市的财政局长毫不隐讳地告诉记者,一季度实体经济总体不乐观,表现为企业税收状况不佳,情况堪比2008年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最严重的时候。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了,房地产交易萎缩,土地出让大量流标,相关的耕地占用税、契税及营业税比去年大幅减少,由于其在地方财政总收入中约占30%-40%,这一块突然断流,而地方支出又是刚性的,甚至形成了路径依赖,因而压力非常大。许多县级市跑到省城甚至外省集中挂牌卖地,就是一种焦灼心态的投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年初各级人大确定的财政收入增长目标,有的地方甚至把住房基金、社保基金,以及一些大的融资平台的资金都抽过来“充数字”。“先临时调进去,完成时点的财政考核任务数后,再转出来,现在都是这样玩的。”

  省财政厅负责同志指出,非税收入是指政府通过合法程序获得的除税收以外的收入,它包括所有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社会保障缴款、财产经营收入、出售商品及服务收入、罚款和罚没收入、特许收入等。在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合理的应该是税收收入在80%左右,非税收入控制在20%左右。但现在有些地方的财政收入构成中,非税收入达到30%-40%,增幅甚至达到100%,而税收收入只有60%,这种明显的结构性失衡的背后,不可避免地会衍生出乱收费、重复收费问题,值得警惕。

  多位财税专家指出,今年中央政府在理性调低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希望通过结构性减税让利于企业和民生,带动居民消费的扩大、振兴实体经济和民间投资,但非税收入的过快增长和过度膨胀,容易对冲结构性减税的作用,加重企业和社会的负担,加剧社会分配不公。由于非税收入名目繁多,个别地方和部门形成路径依赖,甚至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提高收费标准。而大量的非税收入集中在地方,不进省级和中央财政的“笼子”,对这一块资金疏于管理,弱化了中央可支配财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极易滋生腐败等消极现象,也易导致地方大量非生产性建设、重复建设和形象工程。为此,省财政厅负责同志指出,出路还在于要把庞大的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这也是改革的目标。本报记者陈志龙

 来源:新华日报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 作者:陈志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