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新闻

纳税人修的文体场馆肥了谁

        非常关注

  深圳商报记者 秦兴梅

  位于莲花街道香梅市场的福田区文化广场日前正式叫停全部收费培训项目改为公益活动场所。这一做法,引起了市民关注和争议。

  福田文化广场

  取消所有收费项目


  据少儿家长唐女士介绍,她的女儿这两年一直在福田区文化广场自费参加舞蹈培训课程,培养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并在校园的比赛中多有收获。她感觉那里师资雄厚,培训认真负责,受到许多家长信赖。但两星期前,该广场管理部门突然张贴公告,称政府方面要将文化馆改为老年人公益场所,不再为盈利机构所用。新一期的培训课程是从2月中旬开始的,原本预计到6月初结束。但从3月11日起,该文化广场所有收费培训班全部停课,涉及1000多名学生。

  记者从福田区文化广场管理部门证实,本来,新一季少儿才艺与教育辅导培训课程要从2月18日上到6月2日。由于场馆3月11日到期后不再接受延期,租借该广场开办的收费培训项目均已叫停。所有的1200多名学生已在陆续退还未发生的培训费用。

  福田区文化馆(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李女士透露,场馆收回后不仅为老年人开展公益活动之用,也包括少年儿童和各类社团的免费培训。目前,公益活动的项目设置还在征求意见中,场馆设施也要修复后才能开放。

  取消收费项目

  市民普遍叫好

  对上述决定,不少群众和社区基层工作人员连声叫好。

  退休职工吴先生表示,深圳的文化体育设施都是政府用纳税人的钱修建的。这么些年来,群众看到的是很多培训机构进驻文化场馆办起了收费培训班,四处派发宣传单,偏离了场馆建设的初衷。政府应该利用这些场馆多举办一些公益健康讲座,展览,摄影、书画、音乐、舞蹈等培训,把社区居民尤其是儿童老人的文娱生活丰富起来。

  莲花街道办的工作人员说,他们在基层工作中明显感到社区公益场所的稀缺。特别在寸土寸金的福田中心区,一些社区工作站的站长甚至要通过喝酒私交才能获得免费场地开展一些公益活动。此前,开发商拿地的时候被要求预留空间免费提供给政府作为社区活动场所之用。但这项规定多数得不到落实。好一点的开发商,预留的场所也是架空层或其他边角料。像福中社区中银花园这样,由管理处花50万元装修会所免费给工作站开办“星光老人之家”,简直是凤毛麟角。

  不过,也有学生家长提出异议。以唐女士为例,她说:“孩子寄托着多少家长的希望啊。既然是公共场馆,希望我们的意见也得到采纳,留出一点空间让小孩学学才艺。如果是纯公益,选择的余地肯定少了。”据了解,截至上周末,福田区文化馆已收到部分市民反馈的意见,其中有约200名家长要求恢复有偿培训项目。这些家长之所以肯自掏腰包,与担心培训项目单一,而作文、数学、英语等教育辅导培训不再开设有关。

  多数文体场馆

  管“生”不管“养”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我市相继建成一大批公共文体设施。但由于政府财力有限,管“生”不管“养”。绝大多数场馆建起来后,完全靠“自己找奶吃”。比如福田区文化馆和福田区文化广场,根据福田区编办“以费养事、以馆养人”原则,通过开展相关的文化艺术培训活动,或引进培训项目,一方面提高场馆和设施的利用率,一方面用租金收入补贴公益活动开展。

  不过,这种迫于经济通过出租或合作形式来维持生计的模式,使许多公共文体设施文化体育味儿变淡,引发群众质疑。比如福田区图书馆大楼的相当一部分面积被用于商务酒店和餐馆,宝安体育馆开设有琴行、体育用品商店,少年宫及妇儿大厦种类繁多的少儿培训班等等。

  2012年深圳市文化强市工作会议召开后,福田区启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方面的创新。福田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中心将挂牌成立并“领衔”所有区属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运营,通过“政府掏钱市民免费享用的模式”,推动公共文体设施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功能回归。这也就有了福田区文化广场到期后不再续约的背景。那么全市其他公共文体设施能否像福田区这样既生又养?政府怎样的“包干”才不会把机构“养懒”?这些仍是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

 来源:深圳商报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