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盟发布《贸易、投资和增长政策服务于最需要的国家》,欲将中国等部分新兴经济体排除在“普惠制受惠国名单”(以下简称“普惠制”)之外。一旦中国从欧盟“普惠制”中完全毕业,“中国制造”今后在欧盟将无法享受优惠政策。
经济导报记者从山东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了解到,2011年山东口岸共出口欧盟货值98.3亿美元,签发“普惠制”产地证的货值41.01亿美元,占出口总货值的41.72%。一旦欧盟对我国产品取消“普惠制”待遇,大量出口企业将面临成本急剧上升、竞争力下降的风险。
15日,山东财经大学(筹)国际经贸学院教授、导报特约评论员王蔚接受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从"普惠制"中毕业,一方面体现出我国产品已有足够竞争力,影响到了欧洲本土产品的市场。但毕业的同时,我国企业出口也将面临更大挑战,应该加快提高技术水平。根本解决办法在于,国家通过大力减税给企业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空间。”
或迫于政治压力
“普惠制”全称为“普遍优惠制”,是发达国家给予发展中国家出口制成品和半制成品(包括某些初级产品)的一种普遍的、非歧视的、非互惠的关税优惠制度。同时,其“毕业制度”规定,受惠国家出口产品竞争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会取消对其政策优惠。
据了解,“普惠制”下的出口产品关税比最惠国税率平均低约1/3,是世界上税率最低、最有吸引力的一种关税制度。
然而,自1996年开始,欧盟已多次大规模减少给予我国的受惠产品待遇。截至目前,我国已有98%的工业制品脱离欧盟“普惠制”名单,只有原材料、农产品等极少数产品还在继续享受欧盟“普惠制”。
“脱离"普惠制"意味着,我国产业的档次和产品竞争力不断提高,对欧盟等国的产业已经形成较大冲击,进而影响其国内就业形势。”王蔚说。不过,他也表示,此次欧盟再次声明计划削减“普惠制”名单,“不仅仅是因为我国的产品已达到其"毕业标准",更大程度上是迫于解决后欧债危机时代的经济复苏问题,以及大选中的政治需要。”
“在对中国的贸易政策上,欧盟一直追随美国。今年是美国和欧盟核心国之一法国的大选年,为了迎合国内企业的需要,在大选前捞够筹码,必然会打"中国牌"。”王蔚表示。
减税才是出路
欧盟是我国主要出口市场,自1978年享受“普惠制”以来,我输欧产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在欧洲市场上的价格优势逐步增强。脱离“普惠制”将极大考验我国相关企业的生存发展能力。
随着国际贸易经济形势日益严峻,欧债危机不断蔓延,“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越来越乏力,企业"向外走"日趋困难,内地产业空心化也更加严重,根本原因在于利润率低使很多企业失去生存空间,” 王蔚表示,“但与此同时,很多国家早已看中我国市场的巨大潜力。”
“企业在"向外走"屡屡碰壁的时候,应该主动探索提高技术水平,着力打开国内市场空间。”王蔚认为,“向内走”靠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提高技术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二是要依靠国家通过减税给企业喘息的机会,为提高员工工资创造条件。工资提高了,国内消费能力自然会随之上升,最终提高企业利润水平,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减税无疑是正确的,也将是一条光明而有效的道路,但过程必将面临重重困难。”王蔚表示。
来源:经济导报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作者:姜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