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税收入“靠前”体制改革应跟上
财政部12日发布数据显示,今年1-2月全国财政收入累计20918.28亿元,同比增长13.1%。其中,非税收入2416.94亿元,同比增加817亿元,增长51.1%。分析人士称,按照这样的趋势,今年财政收入仍将超预算,减税余地较大。(3月13日《新京报》)
财政“超收”, 减税余地较大。很好。按专家的说法,“过去我们说减税都是按照几亿的数量级,现在应按照几千亿的规模”,能否成行,不妨拭目以待。
现在的问题是,算下来,非税收入仅占整个财政收入的11.55%,同比增长却高达51.1%,这说明,无论如何,非税收入在财税收入结构中,还是“靠前”的。尽管财政部称,非税收入增速较快主要受部分地区一些上年末收入在今年前两个月集中清缴入库等因素影响。可在我国财政收入连年增长的同时,非税收入增速过快,甚至超过税收收入,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却也是不争的事实。行政不创造价值,“收入”却每每“靠前”,这种反差无疑令人深思。
我们知道,非税收入在我国主要表现为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集资和各种摊派等。由于长期以来没有正式纳入预算体系,非税收入游离于财政监督的体制之外,民众在费用征收中的集体“失声”, 再加上地方政府“创收”的冲动,或许才是非税收入每每“靠前”的根源。
事实上,这么些年来,政府职能并未得到根本转换。由于政府职能“缺位”与“越位”并存,导致政府与市场分工界定不清,各级政府的事权划分也不明确,部门之间职责交叉严重。 特别是一些地方和部门滥用管理经济和市场调节职能,直接参与微观经济活动甚至是项目建设,造成政府投资增长迅猛,在预算内财力无法满足需要时,非税收入就成为政府和部门创收的重要手段。
在硬性摊派、强制征收等不规范操作下,非税收入也迅猛增长。而且,政府部门非税收入的多寡往往与财政分配和管理水平无关,却与垄断优势和收费能力关系密切,一些部门之间因此而形成的收费攀比之风,引发群众强烈不满。
当然,按照政府经济学的理论,地方政府也是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失去纳税体制监管的财政收入固然能够带来暂时的快乐,但其背后对应的却是行政体制改革的滞后。如此滞后,不仅使非税收入偏离了其本色,埋下了财政体制扭曲的祸根,而且给宏观调节注入水分,绝非民众之福。
要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等,我们已经喊了多年。然而仅个非税收入“靠前”,以致为财政收入“搅局”,就足以说明这些都很不到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滥作为依然严重。
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将把改革纳入重头。期待随后的行政体制改革动作能够让政府“归位”, 以减少各级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真正管住、管好地方政府这只游离于财政监督体制之外的“手”, 确保非税收入依法征收、依法管理,让扭曲了的财政体制回归本色。
来源:东北新闻网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