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政协委员:政府发红包,不如减税更实在
农历新年将近,“发红包”将成为各个家庭的传统活动。广州政协委员范松青日前建议,在国内生产总值稳步提升的情况下,政府也可适当给公民发放“红包”。他建议,在通货膨胀抑制了居民合理消费增长的情况下,由政府向市民直接发放或补贴1000元“消费券”,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事实上,向居民派发“红包”的建议并非第一次。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时,各地为了刺激内需,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向民众发“红包”或者“消费券”建议四起。而在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澳门等地区,政府向居民派发“红包”时常发生。政府发“红包”是一件很新鲜的事情,有专家认为,发“红包”这一想法是一个负责任政府应有的态度,彰显勇气与担当。也有评论认为,发放“红包”操作过程复杂,会带来更多的不公平。
出发点:国富民享 拉动内需
不少网友表示支持“红包”计划,原因在于,政府收入迅速增加,个人收入在通胀压力下频现“缩水”,“国富民穷”现象凸显,发放“红包”是让平民共享“国富”的成果。
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上年上涨5.4%.2011年12月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21.3%,民众在一般生活消费上负担可想而知。在CPI指数连创新高、通货膨胀压力累积的困境下,派发“红包”的政府行为对于缓解部分民众的生活压力、稳定群众生活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内需、抑制通胀。而且,政府也是对“还富于民”的社会诉求的回应,更是平衡社会财富分配、促进国民收入分配公平的一种努力。有人期待此举产生积极的涟漪效应。
不仅如此,国内中小企业受输入性通胀压力、银根紧缩的影响,资金出现短缺相当普遍,员工工资提升普遍无力。这无疑加剧了民众的收入压力。“每个公民发个1000元钱,对富人压根起不到什么作用,但是对很多穷人,对中西部很多穷人来说,那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在上海一家银行工作的李先生表示。
发国民福利还有个作用:促进内需消费。作为经济发展的两大动力之一,又面临外向拉动型经济遭遇瓶颈,内需急需打开。单一的国家大项目投资,富裕的是企业和个别已经富有的人,目前需要的是让穷人消费起来和富起来。在不少网民看来,发国民红利尤其会有这一效果。
担忧:操作复杂 作用有限
建议本身的善意毋庸置疑,然而给全民派发红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红包发给谁?怎么发?这是一个在解决公平时面临的另一个公平问题。这个过程本身将极为复杂,若没有相应的制度匹配,甚至会导致执行中发生扭曲原意、中饱私囊的事件。实际上,全民发放“千元红包”的声音曾在不同地区多次响起,但真正付诸实践的似乎并不多。原因很简单,尽管这样的愿望无限美好,但实现起来恐怕并不容易。
其次,发放红包对于拉动内需的作用究竟几何?发给市民1000元,短期内确实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然而,1000元花光之后,老百姓必然回归理性,没钱的想掏也是无米之炊,有钱而不愿意掏口袋的依然不会多掏。
众所周知,拉动内需,促进消费,最好的办法,就是想方设法让人们乐意掏口袋。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提高低保标准、扩大低保覆盖范围、完善医疗保障,人们的后顾之忧没有了,打破心理上和行为上不敢花钱的籓篱,才能真正拉动内需,靠平均主义来恢复人们的消费信心只能是一厢情愿。
通过公共财政来缓解民困,是一个负责任的政府的分内之职;但政府的钱本来就是从纳税人口袋里掏的,取之于民,当然应该用之于民。派发“消费券”,忽视了这个事实。
专家:发红包不如减税更实在
面对政府发“红包”引起的争议,不少专家表示,与其浪费精力去计算“全民红包”如何发放,不如探讨如何改革现有的个税体系。
毋庸置疑,每人发放一个“千元红包”的初衷是好的,其中意义不在于每个人能否获得“千元红包”,而在于认识到“在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增长迅猛的同时,市民并没有同步分享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果实”这一现实,并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而,发放“红包”会遭遇操作与政策上的诸多问题。事实上,与其计算“全民红包”如何发放,不如从国家层面探讨如何改革现有的个税体系,在补贴低收入群体的同时,明确高收入群体所应承担的责任,促进社会公平。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果真要“分享财政收入高增长”的话,减轻普通民众的纳税负担、健全福利保障制度,远比暂时的“千元红包”更为直接和有效。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刘桓表示,目前国家的财政支出是否多用于改善民生,需要建立有效机制,公开透明,能够让纳税人监督,将税收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比发放“红包”更实际,影响更久远。
(中国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