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沈阳商场体验 100元商品最多含60元税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调查发现,进场费一方面在不断侵占生产商的合理利润,另一方面又在大肆盘剥消费者的腰包,已成为国内物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因素。那么,进场费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进场费真的是推高物价的“凶手”吗?沈阳零售业又是如何看待此事的?
入场费原罪
2010年底,因为不满家乐福收取较高进场费和限制企业涨价等原因,方便面生产企业康师傅宣布停止向全国范围内的家乐福供货。据2010年3月AC尼尔森数据显示,康师傅方便面销售量与销售额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上升至42.6%及55.7%,居国内首位。同时,一位零售行业的业内人士此前也曾对媒体表示:“像宝洁、联合利华这样的日化巨头在与家乐福、沃尔玛谈判时,往往能占据有利位置。”
不久前,国内知名上市酒业“欧华庄园”辽宁总代理林良约就在沈阳连续遭遇了高额进场费的难题,他告诉记者,作为一家上市公司,“欧华庄园”为了尽快打开沈阳市场,公司不得不专门制定出政策,即每入驻一家零售企业,公司为销售代理支付一定的资金补贴,“数额几万元不等,其实就是为了应对高额入场费。”
林良约总经理向记者介绍了沈阳一家大型连锁超市的入场门槛:入场费每年5000元,保证金每年5000元,店庆费和促销费每年大概3000元。“但这并不是最高的门槛,有的商家仅入场费一项就高达上万元!”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秘书长裴亮曾表示,“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大型生产商与大型零售商的直接对接”。以日本为例,制造业主要从事产品的研发、生产和品牌的推广,所有的中间销售环节主要集中在几十家大型的经销商手上,因此,零售企业靠进场费压榨供应商的模式很难实现。
而事实也证明,当生产商市场集中度高、话语权大的时候,对于零售商的渠道霸权就会有所遏制。比如,康师傅、宝洁、联合利华这样的企业在与渠道博弈时往往能占据有利位置。
双重挤压
“当生产商市场集中度高、话语权大的时候,对于零售商的渠道霸权就会有所遏制。中国式进场费根源在于零售商对于渠道的垄断,但目前国内相关法律不健全。”东北商业网首席执行官于群认为,不论是供应商分散还是零售商高税负,这些都不是根本原因,进场费泛滥根源在于渠道垄断,目前国内缺少相关法律来规范。早在2006年,商务部等5部门就曾联合颁布《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规范了零售商向供货商收费的行为,但是强势的零售商依旧凭借其强大的渠道能力,变相向供货商违规收取费用,让该项办法形同虚设。
“国外法律严格限制渠道垄断,进场费模式在国外已经难以维持。”沈阳一家商场的老总告诉记者,向上游供货商收取进场费的做法,最早起源于美国,但这一模式在发达国家已经行不通,只有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还在维持。“以某外资连锁超市为例,自1995年进入中国以来,一直靠压榨上游供应商进场费进行低成本扩张。”
数据显示,现代零售业利润,绝大多数来源于企业自身经营,赚取产品的购销差价。对供货商收取的促销服务费用占利润的比例很低,一般都不到10%。但是,目前国内零售业采取的进场费模式则完全靠挤压上游供应商来生存。
2010年,一份针对近百家快速消费品供应商的调查报告显示,2010年供应商对卖场费用总体指数较2009年提高了0.01。报告还指出,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使得部分供应商成本高企,而零售企业逐年提高进场费、管理费、陈列费、促销费、节庆费等各种费用,且普遍压低零售价,由此导致供应商对零售企业的综合满意度下降。这也就意味着,国内供应商不能不面临生产成本上升和渠道费用增加的双重挤压。
物价观察
尽管强行收取入场费增加了供应商的成本和负担,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其成为推动当下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呢?为了调查这两者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密切联系,记者首先对近几个月辽宁的物价浮动情况和商品出厂价格浮动情况进行了梳理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1-4月份辽宁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一直在以0.2%的幅度加大,这意味着物价总体在上涨;而PPI(生产和生活资料出厂价格)也一直在增长,但整体涨幅显然要大于CPI涨幅。
通过这个粗略的对比,可以判断,目前物价上涨与生产资料成本上涨以及出厂价格上涨存在着最直接的关系。“你可以说入场费不合法,但你不能说入场费是推高物价的罪魁祸首,这个帽子零售企业戴不起!”太原街一家知名商场的企划经理对最近有关媒体把商场入场费和物价上涨联系起来表达了强烈不满。“你可以说入场费是潜规则,但这个潜规则十几年前就有了,难道现在物价上涨是我们这些零售企业十几年前就给下的套?”
这位企划经理还给记者详细分析了最近一段时间生产原料的上涨趋势,“2月份辽宁的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PPI涨幅最大的是石油天然气开采业,扩大5.2个百分点。而到了3月份,PPI涨幅最大的仍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扩大了3.1个百分点。这说明什么?消费品价格上涨与生产资料成本上涨有着直接的关系。”
集体质疑
采访中,不少零售企业的负责人坦承,目前沈阳多数零售企业与供应商采用的合作模式是“联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百货店与供应商的分享受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品牌的地位。“美美百货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品牌供应商过于强大,导致事事要看品牌商的脸色行事,继而导致商场最终的失败。”
在记者的调查过程中,沈阳很多零售企业负责人对“入场费推高物价”的说法表示了强烈质疑,在《时代商报》随机调查的22位商场或百货店负责人中,除了1人拒绝对此表态之外,其余21人均表示对这种说法的起因和目的“不能理解”。而被调查的12家大型超市负责人则100%对这种说法表示反对。
记者从沈阳市商业部门得到的统计数字看到,去年沈阳市新开业大型商场达到20余家。然而,众多大型商场的出现,却没有使得沈城众多商场的毛利率得以大幅度提升,反而出现了营业额与利润倒挂的现象。记者从中街商业街一家大型商场处了解到,去年平安夜该商场的销售额虽然较往年有所提升,但是利润却未升反降。该商场一位负责人说,不单单是这家商场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包括中街、太原街很多商场在内都发生了这样的现象。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马宇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相对来说,我国零售企业的税负较重。“甚至有极端的说法,在终端消费里,比如一个消费品卖100块钱,可能有60多块钱是税费的成本,那真正商品的成本可能是30%左右。”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正规注册的商业零售企业需要缴纳增值税(17%)、城建税(7%)、教育附加税(3%)、企业所得税等近十余种税收。
零售企业高税负正在挤压企业利润,这种高税负最终将向上游供应商和下游消费者转嫁。根据国家信息中心的数据,2007年全国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0.85%,连锁百强的净利润率为1.22%,而国外连锁零售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22%。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田勇 谭晓刚采写
(中国纳税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