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一算 关税降低背后的这本家国账和发展账
新年将至,一波关税降低的消息接踵而来。12月9日,财政部发布公告,将从2016年1月1日起实施一系列降低关税的措施。12月20日,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生效,开始第一次降税,并于明年元旦开始第二次降税。另外,2016年,中国与冰岛等国家和地区的7个协定将实施进一步降税。
降低关税,似乎正在成为一项相对常规的安排,而降税力度也越来越大。平衡贸易结构?应对海外扫货?繁荣国内市场?刺激行业升级?关税调整背后,是一本事关你我的家国账和发展账。
海淘 降税≠降价
关税调整,最受欢迎的当属日用消费品降低关税。
根据财政部消息,从明年元旦起,国人进口需求较大的箱包、服装、围巾和太阳镜等海淘“爆款”商品的关税,将以暂定税率的方式下调。这也是继今年6月之后,财政部年内第二次下调部分日用品关税。
近两年来,国人在海外“买买买”的信息被广泛关注,吸引消费回流被提上议事日程。商务部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境外消费总体规模达到1520亿美元,连续3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境外旅游消费市场。出国购买和选择第三方海外“代购”是国人消费海外商品的两种主要方式。
在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研究员赵萍看来,今年两次关税下调最大的特点,是找准了国人的消费需求。目前,奶粉、化妆品和箱包等商品占到国内进口消费品需求的一半。与今年6月类似,此次日用品关税进口税率的调整幅度平均超过50%,力度可谓不小。
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第一次降税开始实施,更让相关贸易企业和消费者高兴不已。举例来说,按照协定要求,从12月20日起,从韩国进口的化妆品价格就将降低20%左右。
“将热销商品纳入降税范畴,增强消费进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明显,有利于丰富国内购物选择,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赵萍表示,这样的关税调整,某种程度上就是国家把相应税收让利于民。
关税降了,商品的最终售价会降多少?对消费者而言,这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在北京工作的王女士是“海淘”大军中的一员。她经常海外代购的主要就是箱包、服饰和化妆品。今年11月,她刚在一家网店海外代购了一款背包。“一模一样的款式,国内专柜的价格是3900元,代购的价格是2000元。”
看到箱包等商品关税下调的消息后,王女士表示,如果价格合适,能够在国内专柜购买这些商品,当然更好。因为“海淘”最大的风险就是产品质量没有保证。不过,她担心关税下调对商品价格影响有限。
广州一家贸易企业负责人刘先生算了一笔账:进口商品的终端售价,除了考虑商品成本外,还要考虑国际物流成本、进口环节税、国内销售成本和利润等因素。进口环节税只是其中较小的部分,而进口环节税又可以细分为关税、增值税和消费税,关税只是其中最小的一部分。
“比如,一套报关价1000元的护肤品,降税后,也就只是少缴了30块钱的税,品牌商未必会把关税降幅体现在终端售价上。”刘先生分析说,国家的让利行为,能在多大程度上惠及消费者,还要取决于商家的决策。
扬州一位从事澳洲奶粉代购的人士直言,就目前来看,关税下降对实体店影响可能不大。相比而言,海外代购还是比实体店更有竞争力。但跨境电商和保税区直邮这些商家的竞争力将大大增强。“跨境电商等本来就有价格优势,关税如果再下降,他们的价格很可能就与我们的代购价差不多了。”该人士表示。
不过,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夏南新认为,从长远看,关税下调肯定会让普通消费者受惠。因为进口企业的成本降低了,进口积极性就可能提高,进口的数量和品种都会增多,最终也会促使其降低价格。
市场 冲击or促进
鼓励进口、扩大消费的政策意图,在新一轮关税调整方案中体现明显。2016年的进口商品暂定税率表,共囊括了787类产品,这些产品均将享有比最惠国税率更低的税率。
对消费者和贸易企业而言,关税下调是一大利好。但大批国外商品涌入,会否对国内市场和生产企业产生冲击?记者了解到,专家和经营者普遍认为,降低关税的正面促进作用更大。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主任赵玉敏分析说,这787类产品相当大部分是原材料、生产机器设备和零部件等。其中,某些资源和能源类原材料在我国属于稀缺资源,某些发展新兴产业所需的关键设备和零部件等,目前国内难以生产,需要加大进口。此外,一些国内已不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完全可以通过增加进口的方式来解决。即便是国内已具备生产能力的同类产品,充分竞争带来的将是促进和提升,而非冲击或威胁。
以最受关注的箱包、服装和太阳镜等产品为例,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健告诉记者:“这些普遍都并非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很多甚至就在中国贴牌生产。但为什么不少消费者仍然喜欢购买进口品牌产品?这说明国内相关产品的品牌、服务和设计等还不能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新的需求,与国外名牌存在差距。”
“这类产品,是应该盲目保护,还是通过竞争促使其转型升级?”李健表示,市场经济需要竞争,因为竞争能够倒逼改革,倒逼企业加快升级和创新步伐。在这个过程中,即使淘汰了一部分落后产能,也不必担心。更何况,国内许多产品和行业已经不需要靠关税来保护自己了。
深圳YUKI进口优品生活馆负责人胡先生对此表示认同。“消费者有何种需求,市场就有相对的产品供应,这是市场规律。如果国内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他们自然会到国外去寻找替代品。”胡先生认为,进口商品市场不断扩大,会迫使国内企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尽快提升自己。
以消费升级促进产业升级,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扩大内需,这是今年11月1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的最新要求。当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表示,企业生产的最终目的是服务消费者。消费升级的一大举措就是适当扩大先进技术装备和消费品进口,多渠道增加有效供给。
据悉,除降低日用消费品进口关税来促进消费之外,未来国家还将完善服饰、化妆品等大众消费品的消费税政策,并将增设和恢复口岸进境免税店,合理扩大免税品种,增加一定数量的免税购物额,方便国内消费者在境内购买国外产品。
“竞争,繁荣了市场。”李健说。
贸易 调整&平衡
在下调部分进口商品关税的同时,财政部公告明确,为充分发挥关税对国内产业的保护作用,2016年将取消磷酸、氨和氨水等商品的出口关税,适当降低生铁、钢坯等商品的出口关税。
出口关税下调带来的是直接的减税效应。举例来说,据初步测算,中澳自由贸易协定签署实施后,中国出口澳大利亚的产品将获得约16.6亿美元的关税减免。
“在商签自贸协定时,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涉及关税减让谈判。”中央财经大学教授谭云明表示:“降低关税能带来减税的放大效应,帮助企业拓展外贸空间,鼓励大型装备和优势产业走出去,推动我国经济增长。”
记者了解到,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后,从2002年元旦开始,海关关税每年会有一次集中的例行调整。一般而言,都是下调。因为关税税率下调是兑现入世的承诺。到2010年,我国平均关税总水平已从入世前的15.3%降到9.8%。2015年,这一数值仍是9.8%,但关税结构发生了变化。
“关税税率和结构的设置,与各国的生产水平、消费水平和贸易结构密切相关。”北京睿库贸易安全及便利化研究中心主任江小平介绍说,随着我国国力增强、生产能力提高,国家会根据国内外各方面形势分析、调控关税。
江小平表示,近几年来,我国关税下调以进口关税为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维持贸易平衡和供需平衡。
由于内需、外需疲弱,自2014年以来,我国外贸数据一直不甚理想,特别是进口下跌幅度较大。今年的数据同样不算乐观。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22.1万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8%,延续了进出口双降的态势。其中,出口12.7万亿元,下降2.2%,进口9.4万亿元,下降14.4%,贸易顺差3.3万亿元,扩大63%。
李健表示,外贸形势不理想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经济持续不景气,另一方面与我国经济目前所处的结构转型阶段有很大关系。当前,我国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比如,原来需求量大的一些进口品种如今需求放缓,进口数量下降,而老百姓需求量日益增大的消费品,进口量增长不够。长期存在的贸易顺差,与主要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都需要国家在贸易结构上相应做出调整,做好平衡。
“对关税进行前瞻性的调整,能更好地发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作用,提升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江小平说。扩大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便是最直接的体现。比如,根据中澳自贸协定,双方各有占出口贸易额85.4%的产品将在协定生效时立即实现零关税。根据中韩自贸协定,过渡期后,中方实现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1%,进口额的85%,韩方实现零关税的产品将达到税目的92%、进口额的91%。
目前,我国已经签署的自贸协定有14个,涉及22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谈判的有8个。关税这本账,还需要不断算下去。(中国税网)